普通生物顯微鏡的放大倍數可達幾百倍。一般真菌和酵母菌等微生物個體較大,用低倍物鏡和高倍物鏡即可得到良好的效果。但要看到經染色的細菌的形態和真核生物細胞的形態構造,最好使用油鏡頭。
油鏡比干燥系高倍物鏡的工作距離短得多,最短的只有0.1mm,且調焦程序又不同于干燥系物鏡,操作時須特別細心,防止油鏡壓碎標本或損壞油鏡。
先在干燥系高倍物鏡下找準被檢物,并置于視野中央,然后升高鏡筒約1.5cm,再把油鏡頭旋轉至對準正下方。在玻片標本的鏡檢部位滴一滴浸液(鏡頭油),將頭偏于一側觀察,下降鏡筒,到物鏡的前透鏡與浸液接觸時停止。繼而從目鏡里細心觀察視野,旋轉粗準焦螺旋,使鏡筒緩慢地上升,剛出現不太清晰的物像時就 換用細準焦螺旋,至物像清晰后進行觀察。
初次使用油鏡,也可按照干燥系物鏡的調焦程序調節焦距。即先下降鏡筒至物鏡最接近蓋玻片,但絕不能壓在標本上,再上升物鏡調焦。但此法有將浸液擠出去和造成空泡的缺點。若上調粗準焦螺旋時,鏡筒已升到油浸鏡頭離開油滴,仍不能發現被檢目的物,須重新調節。
油鏡使用的鏡頭油為香柏油或石蠟油。因香柏油黏稠度較高,使用之后擦拭較麻煩,因而許多人采用石蠟油代替使用。滴浸液時,要盡量避免氣泡的形成,如果形成了氣泡,可用解剖針尖將氣泡排在一邊,以免影響觀察。
油鏡使用完畢,提升鏡筒約2cm,把油鏡轉離光軸,先用擦鏡紙擦去鏡頭上的大部分油,再用蘸少量二甲苯的擦鏡紙擦去鏡頭上的殘余油跡,最后用干擦鏡紙擦去鏡頭上的二甲苯。擦拭時要順鏡頭的直徑方向,不要沿鏡頭的圓周方向擦。玻片標本上的油也要進行清潔,即把一小張擦鏡紙蓋在載玻片油滴上,在紙上滴一些二甲苯,趁濕把紙往外拉,這樣連續作三四次即可干凈(如果是使用石蠟油,清潔時只用擦鏡紙不必滴二甲苯)。
油鏡的使用原理:
油鏡的透鏡很小,光線通過玻片與油鏡頭之間的空氣時,因介質密度不同,發生折射或全反射,使射入透鏡的光線減少,物像顯現不清。若在油鏡與載玻片之間加入和玻璃折射率(n=1.52)相近的香柏油(n=1.515),則使進入透鏡的光線增多,視野亮度增強,使物像明亮清晰。
由于細菌體積微小,故在細菌的形態學研究中,經常需要借助顯微鏡油鏡,才能比較清楚地進行觀察。因此,必須熟練地掌握油鏡的使用及保護法。
(一)油鏡頭的識別:
各接物鏡的放大率可由其外形辨認,鏡頭長度越大,鏡片直徑越小,放大倍數大;反之,放大倍數小。油鏡頭長度大于低、高倍鏡,鏡頭下緣一般刻有一圈黑線或白線,并刻有100X、1.25或oil等字樣。
(二)油鏡的使用法:
1、準備:
使用顯微鏡油鏡時,必須將顯微鏡端正直立桌上,不得將鏡臂彎曲,使載物臺傾斜,以免香柏油流溢,影響觀察,污染臺面。
2、對光:
采用天然光為光源時,宜用平面反光鏡;若用人工燈光時,則用凹面鏡。
首先打開光圈,轉動反光鏡,使光線集中于集光器。可根據需要,上下移動集光器和縮放光圈,以獲得最佳光度。
一般用低倍鏡或高倍鏡觀察物像或用油鏡檢查不染色標本時,需下降集光器并適當地縮小光圈,使光度減弱;若用油鏡檢查染色標本時,光度宜強。應將顯微鏡亮度開關調至最亮,光圈完全打開,集光器上升至與載物臺相平。
3、調焦距:
A、將標本片放載物臺上,用標本推進器固定,將欲檢部分移至接物鏡下。先用低倍鏡找出標本的位置,然后提高鏡筒,在標本的待檢部位滴鏡油一滴,再換油鏡觀察。
B、轉動粗調節器使載物臺徐徐上升(或使鏡筒漸漸下降),直至油鏡頭浸沒至油中。此時眼睛應從側面觀察,以免壓碎標本片和損壞鏡頭。
C、然后雙眼移至接目鏡,一面從接目鏡觀察,一面反方向緩慢地轉動粗調節器(下降載物臺,或上升鏡筒),當出現模糊物像時,換用細調節器,轉動至物像清晰為止。
D、觀察完畢,應先提高鏡筒,并將油鏡頭扭向一側,再取下標本片。油鏡頭使用后,應立即用擦鏡紙擦凈鏡頭上的油。若鏡油粘稠干結于鏡頭上,可用擦鏡紙蘸 少許二甲苯擦拭鏡頭,并隨即用干的鏡紙
擦去殘存的二甲苯,以免二甲苯滲入,溶解用以粘固透鏡的膠質物,造成鏡片移位或脫落。